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記者:盧劍豪 攝影:王協云)今天上午10點,隨著左線最后一次爆破順利起爆,廈門第二西通道(海滄海底隧道)工程左線實現全線貫通,標志著項目距離建成又近了一步,為海滄隧道工程下一步通車目標的實現打下了堅實基礎,廈門市“跨島發展”戰略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


海滄隧道自2016年開工建設以來,整體進展順利,在各級領導和主管部門的支持下,廈門路橋工程公司組織各參建單位密切配合、攻堅克難,規范施工工藝流程,嚴格安全質量管理,在各參建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克服了征地拆遷、管線遷改、場地狹窄、區域環境干擾、主干道多期交通導改、水文地質復雜等困難,奮力攻克了160m海底風化深槽、超大斷面海底廢水泵房、超淺埋下穿長岸路軟弱圍巖段、近距離上跨地鐵1號線、160m超淺埋超大斷面下穿興湖路城市主干道雙連拱隧道、240m超淺埋偏壓雙連拱隧道下穿石鼓山立交等重難點施工地段,目前序時進度已完成97%,服務隧道于2019年10月份貫通,主線隧道海域(海底風化深槽)段于2020年9月份貫通,島內明挖段全部主體結構也于2020年12月5日全部完成,僅剩興湖路段鄰近建筑物右線80m暗挖段進入最后的攻堅階段,該段的順利建成是決定海滄隧道實現2021年上半年通車的最后關鍵節點。



隧道在島內興湖路段以淺埋暗挖型式下穿城市主干道,區域地質情況復雜,地下水與海水連通,周邊建筑物密集、管線眾多,施工風險大,社會敏感度高。為確保施工和周邊安全,過程中路橋工程公司組織各參建單位對興湖路剩余段落進行全覆蓋加密補勘,探明工程地質水文情況,對鄰近建筑物進行逐層逐戶入戶調查和房屋安全性評估,召開多次專家論證會,并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和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及眾多行業專家研討后續施工方案、制定控爆措施,確定了先建筑物隔離保護、地表注漿加固再隧道開挖的總體思路。目前左線已順利完成,爆破振動控制在0.4cm/s以內,不足規范允許值的四分之一,遠小于鉆爆法隧道施工常規爆破振動。先行施工段實測試驗數據經收集、分析,確定了最優的施工工藝及參數,為難度更大的南側右線隧道制定適合的整體、完善的施工方案,確保項目最后一個風險點安全、順利完成。

海滄海底隧道匯聚了鉆爆法海底隧道施工技術的精華,在總結了翔安隧道和其他國內水下隧道工程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實現了技術上的提升及工藝上的突破,提升了隧道防排水技術理念,全線隧道滲水量不大于5000m3,遠小于國內海底隧道滲水量,減小了隧道后期運營管理的費用、難度和風險。于2020年12月6日完成的海底廢水泵房,位于海平面以下70米的海滄隧道最低點,在正常隧道結構下方,再次爆破擴大開挖斷面,設置一座結構橫向跨度17.82m,縱向長度100m,最大深度19.15m的廢水泵房,收集、排除全線行車隧道和服務隧道的廢水,以滿足隧道運營需要。其開挖面積相當于在隧道下方建了一座五層高4個籃球場大小的地下停車庫,施工難度巨大,風險高,其順利完成投用也為隧道后期運營期間防排水提供了又一重安全保障。

責任編輯: 易紅秀,賴旭華